香港新移民貧富差距拉大 怎么混?
時間:2014-10-09 10:57:00
作者:華祺移民
來源:本站
點擊: 0次
“我現在大的心愿就是能住上公屋,兒子能夠自立。”作為香港地區幾百萬新移民人口中的一員,秦麗與兒子一起來香港已有7年。但由于初到香港對移民政策并不熟悉,她尚未拿到香港地區身份證,也不能從事任何工作,家中所有開銷僅靠開小巴的丈夫一人承擔。秦麗丈夫的收入,比很多申請領用綜合援助的當地市民還低,僅9000港元(約合7128元人民幣)。但這9000港元,除了要負責交房租,還有水費、電費、煤氣等各種費用,每個月底都讓秦麗感到不堪重負。秦麗只是香港地區近百萬新移民中的一員,像她這樣的故事,每天在香港不同的地區上演。
無法“開源”只能“節流”
香港中文大學前財務系教授在接受本報專訪時稱,自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香港居民的內地配偶及隨行子女可透過單程證計劃申請到香港定居。該計劃由內地管理,每日配額為150個。2003年至2013年年中期間,通過單程證計劃來港定居的內地居民達到48萬人。
“這些持有單程證來香港的內地居民大多是女性,文化水平可能只有初中。香港也沒有什么合適的工作給她們做了。她們大多只能靠社會福利生存。”
香港特區政府扶貧委員會在2013年9月公布了香港家庭的“貧窮線”——三口之家每月收入11500港元以下。香港地區有19.6%的人口都生活在“貧窮線”以下。
居高不下的基尼系數
香港,這座基尼系數超過警戒線0.4的城市,近年來基尼系數持續攀升。
2012年,香港基尼系數已達0.537,步步逼近聯合國規定的0.6的危險線。這一現象也在導致香港社會矛盾逐步加劇。
根據香港樹仁大學經濟與民生研究計劃今年的一項調查,有76%的香港成年市民認為現在生活“頗痛苦”及“非常痛苦”,較去年同類調查的結果上升了5個百分點。在這些人中,大部分人認為住房問題是導致生活痛苦的重要原因。
香港特區政府一份報告顯示,收入差距擴大并不是短期現象。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上世紀80年代前,大量移民從內地涌入香港,導致總人口大幅增長。這些新移民終成為促使香港經濟迅速發展的生力軍。但他們大多數教育和技術水平都比較低,往往只能從事低薪工作,在這方面難免令香港的低收入家庭數目增加。
隨著香港人接受教育的機會增加,勞動人口素質持續改善,這也令較高職業階層的收入開始遙遙領先。
但造成香港地區貧者越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香港特區立法會的人口政策報告顯示:15歲以下人口所占比例由2001年年中的17%跌至2013年年中的12%;同期65歲及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則由12%升至15%。
數百億綜援怎么花
解決貧富差距,對于全球的各大城市,都是令人頭疼的難題。
“有錢人喜歡住在大城市,因為有錢一切應有盡有;沒錢的人也喜歡住在大城市,因為設施配套也可供他們享受。你在香港聽說過因為沒錢看不起病的人嗎?”
新一屆特區政府已經將治理貧富懸殊放在優先位置。2014年新的施政報告中,將“扶貧安老助弱”放在了重要地位,共有44個段落講述相關政策。
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梁振英稱,為鼓勵自力更生為原則,將推出“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補助生活在“貧窮線”以下,但并未領取福利金的家庭,預算開支30億港元,政府預計會有超過20萬低收入家庭共71萬人受惠。
香港地區1993年開始就有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下稱“綜援”),作為經濟上無法自給自足的香港市民的社會福利安全網,由香港特區政府社會福利署負責統籌。
截至2012年8月,申領綜援個案有273038宗,受助人數有434452人,而香港特區政府在2010至2011年度的綜援總開支為184.8億港元。根據2011年至2012年數據,合資格家庭成員人數若有3名,每月可領取8907港元的綜援。以秦麗家庭為例,這個數字與丈夫的全部收入相差無幾。
但秦麗說,丈夫絕不會領取綜援求生存。“現在我感覺挺好的,不是說我的生活條件變好了,而是我真的習慣了。”秦麗略顯無奈地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