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免費咨詢熱線
4000-555-088
2015年3月19日,由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編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新書發布會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報告廳舉行。本次活動旨在搭建一個高端對話平臺,促進政府及相關部門、移民機構、移民學者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本次發布會由CCG執行秘書長苗綠博士主持, 出席會議的嘉賓有該藍皮書主編、CCG主任王輝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總編輯楊群,該藍皮書副主編、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劉國福,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皮書出版 中心鄧泳紅、亨瑞國際咨詢集團鄒亨瑞等業界知名專家學者和移民領域行業代表。
《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在詳實的數據、資料分析的基礎上,深入探討了推動我國簽證政策便利化、建設我國的技術移民制度、中國海外投資移民的現狀、新形勢下出入境管理等熱點問題,并指出中國國際移民呈現以下特點:
1.《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指出——國際移民呈現相對集中的特征,亞洲人是國際移民大群體,經濟危機刺激了國際移民的流動
(1)國際移民呈現相對集中的特征
由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編寫、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援引聯合國國際移民相關統計數據顯示: 2013年全球有2.32億人口移民海外,而在1990年、2000年和2010年該數據分別是1.55億、1.78億、2.14億。在2.32億移民人 口中,居住在發達國家的移民總數為1.36億,占國際移民總數的58.6%;居住在發展中國家的移民總數為0.96億,占41.4%。2.32億國際移民 中,74%為20歲至64歲工作年齡段的移民。其中,1.19億國際移民(約占總數的51.3%)居住在以下10個國家,依次是:美國(4578.5 萬)、俄羅斯(1104.8萬)、德國(984.5萬)、沙特阿拉伯(906.0萬)、阿拉伯聯合酋長國(782.7萬)、英國(782.4萬)、法國 (743.9萬)、加拿大(728.4萬)、澳大利亞(646.9萬)和西班牙(646.7萬)。
(2)亞洲人成為國際移民的大群體
2013年,出生在發展中國家而在其他的發展中國家生活的國際移民有8230萬,出生于發展中國家而生活在發達國家的國際移民為8190萬人。
亞 洲人成為國際移民的大群體,共有3800萬亞洲人生活在其他洲。其中,有1900萬亞洲人生活在歐洲,1600萬亞洲人生活在北美洲,300萬亞洲人生 活在大洋洲。而出生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海外移民構成了國際移民的第二大群體,這部分國際移民大部分生活在北美洲,有2600萬人。
(3)歐洲和亞洲是主要的國際移民目的地
歐 洲和亞洲的海外移民占世界移民的2/3。2013年,歐洲成為全球移民首選的移民地區,有7200萬海外移民生活在歐洲,而生活在亞洲的海外移民有 7100萬。2000~2013年的13年間,亞洲的國際移民數量增長了2000萬,這主要是由于亞洲西部的石油生產國和東南亞新興經濟體(馬來西亞、新 加坡和泰國等)對外國勞工的需求大量增加。
(4)經濟危機刺激了國際移民流動
藍皮書認為,2008年的經濟危機對移民流動的影響深遠,2010年以后國際移民年均增量為600萬人,較2000~2010年的年均增量多了240萬,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經濟危機下移民跨國流動加速。
從 歐洲國家來講,遭受經濟重創的國家,例如希臘、愛爾蘭和西班牙,遭遇了大規模的移民遷出,2010-2012年移民遷出數量分別為60372人、 94586人、222928人。而經濟狀況較好的國家如德國、英國,則吸引了更多的外來移民,移民遷入數量分別為741450人、643808人。
圖2 2010-2012年歐洲國家凈移民數量
3月19日上午,由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編寫、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在北京發布。根據藍皮書研究,中國的出境人員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客源。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援引世界旅游組織 數據指出,自從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出境旅游人數年增長率保持在兩位數以上,而入境旅游人數停滯不前甚至出現下降。2013年我國出境旅游接近1億人次,成 為世界第一大出境客源國。我國的境外旅游消費達1020億美元,超過美國和德國成為世界第一;而同年,我國入境旅游1.29億人次,旅游外匯收入480億 美元,旅游服務貿易逆差達到540億美元。據相關專業人士估計,2014年我國出境旅游人數將達1.15億人次,同比增長17.5%;出境旅游花費將達到 1550億美元,同比增長20.8%,旅游服務貿易逆差將超1000億美元。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旅游服務貿易逆差大的國家。
《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藍皮書指 出,隨著中國游客出境游的增加,北美、歐盟等地均加大簽證的便利程度,吸引中國游客。據美國官方提供的數據,2013年共有180萬中國公民前往美國,大 部分為赴美旅游和留學,為美國經濟做出了211億美元的貢獻,同時為其增加10.9萬個工作崗位,預計到2021年,該數字將會躍升至每年850億美元。 因此,2014年11月APEC期間,中美雙方達成協議,同意為對方公民頒發有效期長為10年的商務、旅游簽證,這將進一步刺激中國人赴美旅游。
《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藍皮書指 出,2013年申請前來申根地區國家訪問的外國人簽證申請量高達1720萬份,比2009年的1020萬份增長了約68%。其中,來自中國的申請量約 150萬份,是歐盟申根區的第三大客源國。截至2014年9月,英國政府頒發的旅行類簽證數增長至190萬,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旅行簽證總數增長大 的為中國公民(增加了36342,比去年同比增加13%)。2013年,法國巴黎接待游客人數達2930萬,創下歷史新高。其中亞洲人占外國游客總數的 19.5%。在巴黎大區接待的所有外國游客中,中國游客的增長數量排在第一位。2013年巴黎大區的中國游客數量較2012年增幅達50%,為90萬人 次。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專家認為,隨著中國游客旅行歐美國家的日益升溫,可以預見歐美國家簡化簽證申請手續的舉措將會進一步吸引中國游客赴歐美旅游,并促進當地旅游業持續增長。
3.《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指出——中國移民美國人數連續兩年遞減,美國對移民的吸引力出現減弱現象
由中國與全球化研究智庫(CCG)編寫、在社 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研究發現,近兩年中國大陸獲得美國永久居留權的人數呈遞減趨勢。2011年取得永久居留權的人數 為87016人,2012年減少到81784人,2013年比2012年減少了9986人,下降到71798人,降幅為12.2%。中國大陸獲得美國永久 居留證的數量占當年頒發的永久居留證總數的7.2%,呈下降趨勢。2013年,來自中國大陸的通過職業技能而獲得永久居留權的人數有20245人,占年度 永久居留權總數的28.2%;比上一年度增加2041人,比重提高了4.9%(2012年為23.3%)。
《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藍皮書研究發現,美國對移民的吸引力出現減弱現象。2013 年中國入籍美國的人數為35387人,比2012年度增加3519人,增幅為11%。中國新入籍人口占美國新增戶籍人口總數779929的4.5%,僅次 于墨西哥(99385),印度(49897),菲律賓(43489),多明尼加共和國(39590)。根據美國財政部發布的數據,放棄公民身份的美國人或 繳回綠卡的長期居民人數達到2999人,比2012年的932人增加了221%,創歷史新高。在這 2999人中,華裔的人數在180~190人左右,比例約為6%。
4.《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指出——中國向主要發達國家移民人數基本保持穩定
《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藍皮書指 出,我國華僑華人總數約為6000萬人,中國國際移民群體成為世界上大的海外移民群體。中國移民的主要目的地為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韓國、日本和新 加坡等國家。中國向主要發達國家移民人數保持穩定。2013年,獲得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三國永久居留權的中國人分別約為71798人、34000人、 27334人,總數為13.3萬人。
(1) 中國是美國永久居留移民第二大來源國
《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藍皮書研究 發現,美國是中國海外移民首選的移民目的地國。2000~2013年,獲得美國永久居留權的中國大陸人口約為90.3萬人。近三年中國大陸獲得美國永久居 留權的人數呈遞減趨勢。2011年取得永久居留權的人數為87016人,2012年減少到81784人,2013年比2012年減少了9986人,下降到 71798人,降幅為12.2%。中國大陸獲得美國永久居留證的數量占當年頒發的永久居留證總數的7.2%。雖然呈下降趨勢,但仍然排在第二位,僅次于墨 西哥。
《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藍皮書還指出2013年,來自中國大陸的通過職業技能而獲得永久居留權的人數有20245人,占年度永久居留權總數的28.2%;比上一年度增加2041人,比重也提高了4.9%(2012年為23.3%)
(2)中國依然是加拿大永久居民大來源國之一
據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研究顯 示:2013年有近34000名中國人成為加拿大永久居民。在過去15年里,中國一直是加拿大永久居民大來源國之一。2001年到2011年10年間, 在加拿大,出生于中國的移民人數增長了63.9%,由2001年的332825人增長至2011年的545535人,中國成為加拿大第二大移民來源國(地 區)。2011年數據表明,超過49%(267780人)的中國移民居住在安大略省,其中84%(224915人)居住在大多倫多地區;30.7% (167535人)的中國移民居住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其中95%(159200人)居住在大溫哥華地區。
(3)中國持續第二年成為英國第一大移民來源國
據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編寫的《中國國 際移民報告(2015)》研究顯示:2012年,中國首次超過印度等國家,成為英國的大移民來源國,當年進入英國并居住在英國的中國人為4萬人,占英國 外來移民人口的8.7%。其他國家依次為印度(3.7萬)、波蘭(2.9萬)、美國(2.9萬)和澳大利亞(2.7萬)。截至2012年12月,在英國的 中國移民總數為41~43萬人。2013年中國再次成為英國外來移民的大來源國,共有4.6萬人,占外來移民總數的9%,其他國家依次為西班牙(3.3 萬人),印度(3.3萬人),澳大利亞(2.9萬人),波蘭(2.7萬人)。2010~2013年,新入籍英國的中國人維持在7000人左右。
《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藍皮書研究 指出,2013年獲得英國永久居留權的人數共計154689人,2013年取得永久居留權的中國人達7244人,為第四大取得永久居留權居民來源國,僅次 于印度(26198人),巴基斯坦(18095人),尼日利亞(7699人)。2012年,英國政府批準了419個投資移民簽證,中國是僅次于俄羅斯 (101份)的第二大投資移民來源國,共有95人獲得了投資移民簽證,比2011年39人增加了1.4倍。
(4)中國成為澳大利亞除技術移民外其他各移民類別的大來源國
據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研究顯示:2013~2014年澳大利亞共頒發了19萬個永久居留簽證,其中27334個永久簽證為中國人持有,占總數的14.4%。
藍皮書指出,過去10多年,中國移民澳大利亞的人數一直在穩步上升。中國是澳大利亞大的投資移民來源國,第二大技術移民來源國,第一大國際學生來源國,第一大商務交流來源國,第一大國際游客來源國。
澳大利亞重要投資者簽證有九成發給了中國公 民。2012年11月,澳大利亞政府在商業創新與投資項目里新增重要投資者簽證(Significant Investor Visa, SIV)。自2012年11月至2014年9月,286個重要投資者簽證被頒發給申請者,給澳大利亞經濟注入了14.3億澳元的資金。中國是重要投資者簽 證項目的首要輸出國,90.5%的簽證持有者來自中國。為了進一步吸引高端投資者,2014年10月14日,澳大利亞移民局推出“高端投資者簽證”。藍皮 書認為,該簽證的推出,也為中國移民者提供了新的渠道。
2013~2014年度,獲得澳大利亞積分制技術移民簽證的中國人共8340人(約占總數的11.2%),比2012~2013年度增加310人;經濟危機后,自2011年起,獲得澳大利亞積分制技術移民簽證的中國人數量連續三年增長。
2013~2014年度澳大利亞國際留學生數 量持續增長,頒發留學簽證總數達292060份,比2012~2013年留學生簽證總數(259278份)增加了12.6%。中國仍然是澳大利亞國際留學 生的大生源國,有60315位中國人獲得留學簽證,比上一年增加11.7%,占該類簽證總數的20.7%;其他留學生生源國依次為印度、韓國、越南與巴 西。
藍皮書認為,越來越多的中國中產階級以及商務 人士關注澳大利亞。2013~2014年度,約有400萬(3969215名)游客獲得來澳大利亞的旅游簽證,較2012~2013年間頒發的旅游簽證數 (3728879份)增長了6.4%。中國游客獲澳大利亞旅游簽證數為549458份,較2012~13年增長了16.1%,占旅游簽證總數的 13.8%,超越英國成為第一大游客來源國。
2013~2014年度,澳大利亞共頒發了 434024份短期商務簽證,較上一年度減少29535份,其中75399份頒發給中國人,比上兩個年度有所減少,但中國仍是第一大來源國。藍皮書認 為,2014年2月7日澳大利亞移民和公民部針對中國商務人士開放了三年有效、多次入境的簽證政策,這一政策將為中國商務人士提供極大的便利,減輕處理中 國簽證申請的工作量,將促進中澳之間的商務交流活動。
表 澳大利亞各類簽證中來自中國大陸的人數
簽證類別 |
2010–11 |
2011–12 |
2012–13 |
2013-14 |
2013-14年度占比(%) |
備注 |
積分制技術移民簽證 |
12160 |
7900 |
8030 |
8340 |
11.2 |
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來源國,總數為74740人。 |
留學生簽證 |
- |
49592 |
54015 |
60315 |
20.7 |
第一大來源國 |
臨時畢業生簽證 |
- |
5919 |
7682 |
7006 |
30.6 |
第一大來源國 |
旅游簽證 |
323007 |
393988 |
473206 |
549458 |
13.8 |
第一大來源國 |
短期商務簽證 |
74320 |
78049 |
88443 |
75399 |
17.4 |
第一大來源國 |
(5) 中國是對日本國際人員流動多的國家
《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藍皮書研究 發現,日本民族雖然非常保守,但為適應全球化發展,近些年也在接受移民方面有一些改革措施。如2010年1月,日本法務省提出日本吸引外國“高級人才優遇 制度”,實施“積分制”來引進人才。2011年6月確定了積極吸納擁有特殊知識和技能的外國人才的方針。2012年7月正式出臺了吸引優秀科技人才的評分 政策。2014年6月12日,日本參議院通過新修正案,規定擁有符合資格高級技術的外國人,住滿3年就可以申請永久居留權。
《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藍皮書指 出,中國(含臺灣、香港)是對日國際人員流動多的國家,“新規入國”的中國人占“新規入國”的外國人總數的四成。2013年,新到日本的中國人共計 983268人,其中,赴日本留學的中國學生有24583人,占總數的35.1%,比2012年減少1971人;到日本旅游的中國游客共計890265 人,占2013年新進日本中國人數的絕大部分。2013年已定居日本的中國人共計649078人,占定居日本外國人總數的31.4%。2013年定居日本 的中國人數較2012年減少0.5%(-3517人),為2009年以來低值。其中已獲得永久居留身份的中國人數達204927人,較2012年增長了 12969人。獲得特殊永久居留身份人數為1963人。2013年,在日本進行中到長期學習的中國留學生人數為107435人,占外國中長期留學生總數的 55.6%。定居日本人數僅次于中國的其他國家分別為韓國(519740人,25.2%),菲律賓(209183人,10.1%),巴西(181317 人,8.8%),越南(72256人,3.5%)。
5、《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指出——投資移民將繼續成為重要移民群體,對我國不會構成直接沖擊
(1)中國赴美投資移民出現快速增長
通過投資簽證(EB-5 visa)移民美國的中國公民穩定增長。 2014財年度,美國發放的投資移民簽證名額為10692份,其中來自中國的移民有9128份,比2013年度增加2878份,增長46.0%;。中國目 前為美國投資移民大來源國,中國大陸公民獲得EB-5簽證的人數比例從2008年的26.7%增長到85.4%,并且近三年均保持在85%以上。
其 二,國內對于居民和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限制逐步放松將擴大海外投資渠道。從2007年開始,外管局將個人年度換匯額度從2萬美元調至5萬美元,同時溫州、 上海等地個人海外直接投資試點也在不斷推進。2014年11月,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稱,自貿區將允許合格的個 人投資者,開設個人資本賬戶。自貿區允許個人開設資本賬戶,也將進一步擴大中國公民海外投資渠道。
圖 中國大眾富裕階層規模的增長情況數據來源:《2014中國大眾富裕階層財富白皮書》
同 時,《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藍皮書指出,受國內經濟、環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響,中國人移民的需求相對較為旺盛;同時由于美國等國家大幅調整移民 政策,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的海外移民的數量仍將保持增長態勢。但是,由于中國人口基數大,外遷移民占人口總數的比重并不大,對人口規模和結構不會構成直 接沖擊。6.《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指出——來華移民成新熱點,中國開始成為有吸引力的移民目的國
2015 年3月19日,由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編寫、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發布會暨中國國際移民研 討會在中國社科院報告廳舉行。該領域知名專家學者、行業協會專家、業界人士及各界精英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移民發展新動態、新問題和新方向、新趨勢。
《中 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藍皮書指出,來華移民成為新熱點,中國開始成為有吸引力的移民目的國。近年來,中國國際形象逐步提升,中國經濟實力進一步增 強。藍皮書援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顯示,按照購買力平價衡量,在2014年,中國超越了美國,成為世界上大的經濟體,在此背景下,來華追逐“中國 夢”是已成為國際移民潮的新趨勢。據聯合國估計,2013年居住在中國境內的外籍人士為84.85萬人,近十多年的年均增長率為3.9%,比 1990~2000年的3.0%有所提高。[i]藍皮書認為,中國對國際移民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大。
《中 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藍皮書援引英國匯豐集團2014年10月公布的《外派人員調查報告2014》(《Expat Explorer Report 2014》)[ii]顯示,在“吸引外籍人士居住的國家或地區”排名中,中國總體排名位列第三,僅次于瑞士和新加坡,超過了美國、日本、法國和英國等發 達國家。由于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及較低的生活成本,中國正在成為越來越具有吸引力的移民目的地國。在對外籍人士的調查中,中國在經濟狀況指標(包括收入、財 富和可支配收入等)上排名第一;在對當地經濟滿意度的調查中,中國名列前五。調查發現,從薪酬收入來看,亞洲是受外籍人士歡迎的地區,其年薪超過25萬 美元的外籍人士的比例差不多是歐洲的三倍(亞洲為14%,歐洲為5%)。中國是亞洲地區受外籍人士青睞的國家,中國的外籍人士年薪超過25萬美元的幾率 是全球平均值的4倍多(中國為29%,全球的平均比例為7%)。
7.《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指出——中國國際移民在帶動中國企業國際化等方面的作用正在凸顯
由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編寫、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顯示,中國國際移民在帶動中國企業國際化等方面的作用正在凸顯。
《中 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藍皮書認為,隨著中國高凈值國際移民在全球配置資產漸成趨勢,為其服務的金融機構也加速在海外布局,為高凈值移民進行海外投 資和資產配置服務。大量高凈值移民向海外流動,客觀上帶動了國內金融機構及地產公司等資產配置機構的全球化,也為這些機構和公司國際化提供了人才支撐;而 反過來,金融機構和地產公司國際化,也會促進當地的金融服務、地產業務更加具有中國元素,為當地中國國際移民帶來便利。
《中 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藍皮書援引美國全國房地產經紀人協會發布的外國客戶在美置業報道,截至2014年3月的一年間,中國人共計花費220億美元 在美國買房,環比增長72%,超過其他所有外國客戶群體。中國人在美國買房的成交價中值為每套52.3萬美元,而全美現房成交價中值為19.9萬美元。藍 皮書認為,伴隨著中國移民的大規模涌入,美國、英國地產正在復蘇,國內房地產公司也開始涉足國際地產。2013年,復星集團以6450萬英鎊收購倫敦金融 城Lloyds Chambers辦公樓;當年10月,又以7.25億美元收購位于美國紐約的大通曼哈頓銀行總部大樓,即第一大通曼哈頓廣場。2014年9月,復星地產收 購了日本IDERA資產管理公司,間接收購了日本東京天王洲花旗銀行中心。
中 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研究認為,中國投資移民帶動對外直接投資,在降低人民幣升值壓力、抵消中國巨額外匯儲備的貶值風險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同時,由 于中國投資移民通常是“移民不移居”,其資本和移民身份存在著較大的風險,因此,投資移民的業務和事業依然在國內,即使獲得了移民身份,也沒有放棄中國國 籍,移民身份也有利于其經營跨國業務,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經貿的國際化。另外,第三代移民潮移民的知識水平都比較高,他們了解中國的情況,在講好中國故事、 重塑中國移民的國際形象等方面也正在發揮作用。
8.《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指出——10年有效簽證政策將有效減少海外移民人數,建議將此簽證便利化措施推廣至更多國家
《中 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研究指出:十八大以后,在我國政府和其他國家積極推動下,我國公民出境的簽證便利化速度明顯加快。截止到2014年12月, 有93個國家與中國簽訂了免簽協議,其中十八大以來生效的有21個,2014年生效的有16個;中國已與39個國家簽訂簡化簽證手續協定,協定數量達到 53個。截止2014年9月,給予我國公民落地簽證待遇的國家和地區有36個,給予免簽入境的國家和地區已有8個。中國護照“含金量”有了明顯提高。
入境簽證便利類型 |
國家 |
備注 |
互免簽證 |
毛里求斯 |
可以給予普通因私護照免簽待遇 |
塞舌爾 |
可以給予普通因私護照免簽待遇 |
|
圣馬力諾 |
可以給予普通因私護照免簽待遇 |
|
巴哈馬 |
可以給予普通因私護照免簽待遇 |
|
阿塞拜疆 |
可以給予團體旅游免簽待遇 |
|
白俄羅斯 |
可以給予團體旅游免簽待遇 |
|
俄羅斯 |
可以給予團體旅游免簽待遇 |
|
格魯吉亞 |
可以給予團體旅游免簽待遇 |
|
摩爾多瓦 |
可以給予團體旅游免簽待遇 |
|
土庫曼斯坦 |
可以給予團體旅游免簽待遇 |
|
單方面允許中國公民免簽 |
韓國濟州島 |
|
海地 |
|
|
南喬治亞和南桑威奇群島(英國海外領地) |
|
|
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英國海外領地) |
|
|
牙買加 |
|
|
多米尼克 |
|
|
美屬北馬里亞納群島(塞班島等) |
|
|
薩摩亞 |
|
|
單方面允許中國公民辦理落地簽證國家名單 |
亞洲(18個):阿聯酋、巴林、東帝汶、老撾、黎巴嫩、馬爾代夫、緬甸、尼泊爾、斯里蘭卡、泰國、土庫曼斯坦、文萊、伊朗、印度尼西亞、約旦、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國 非洲(12個):埃及、多哥、佛得角、幾內亞比紹、科摩羅、科特迪瓦、馬達加斯加、馬拉維、塞拉利昂、坦桑尼亞、烏干達、肯尼亞 美洲(2個):圭亞那、圣赫勒拿(英國海外領地) 大洋洲(4個):斐濟、帕勞、圖瓦盧、瓦努阿圖 |
|
|
||
|
||
|
||
|
||
|
2014年APEC會議期間,中美雙方給予對 方公民長十年有效期的多次往返簽證,這一措施獲得廣泛的社會好評。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專家認為,美國向中國公民發放10年有效簽證,我國公民在 10年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都不需要辦理簽證,往返美國十分便利,相當于發放了10年的美國“綠卡”。相比之下,移民美國的吸引力將開始下降。這將一定程度 上減少我國人才和資金流向美國產生的負面效應。
另一方面,《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 藍皮書認為,這一措施也方便促進美國學生來華交流、學習,有助于我國吸引全球優秀人才。目前,加拿大、日本等國家紛紛對我國實現簽證有效期延長、縮短簽證 辦理時間等措施,我國可以積極與世界各國談判,不僅努力爭取他國給予我國公民更多出入境便利待遇,也相應地給予他國更多便利措施。可以借用美國的模式,對 于已經給予中國公民免簽、落地簽、延長簽證有效期等便利化措施的國家,將相應的便利反向給予對方國家。如加拿大等已經單方面給予中國公民10年多次往返簽 證的國家,我國也應對等給予加拿大公民10年多次往返簽證,這樣的往返簽證將大大緩解外籍人才來華的不便,簡化簽證的繁瑣程序。
《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藍皮書建 議:目前人才簽證細則還沒有出臺,對于哪類人才可以申請、簽證的有效期、如何申請等,均無明確的規定。而且由于人才簽證的發放涉及到人才的評估、審議等環 境,辦理程序將較為復雜。如果對發達國家開放十年多次往返簽證,人才(尤其是環流型人才)來華短期工作就不需要申請人才簽證。這種情況下,人才簽證可與工 作簽證結合,在對人才進行綜合評估后,人才簽證可以作為更長時期的居留證明,同時也作為外國人才申請綠卡的資格證明。
9.《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指出——“移民紅利”在發達國家科技和經濟領域的表現突出,中國需進一步開發移民紅利
(1)“移民紅利”在發達國家科技和經濟領域的表現突出
由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編寫、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指出,“移民紅利”在科技和經濟領域的表現突出。
《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藍皮書指出,對移民比例高的國家而言,移民的經濟貢獻突出。如根據新加坡貿工部的統計,20世紀90年代的10年間,外籍人士對新加坡GDP增長的貢獻度為41%,其中37%來自有專業技術的白領階層。
中 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研究發現,在美國,每年有大規模的移民進入,他們帶來的專業技能、資金、文化和人力資源促進了美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藍皮書援引 美國政策國家基金會2014年6月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在推動美國科學與工程領域發展的過程中,移民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反映在他們的得獎、 研究、創業和教育等方面。”報告認為20世紀60年代美國移民政策發生重大變化,尤其是1965年國會通過的《移民和國籍法》,廢除了關于國籍來源配額的 種族歧視條款,使美國向亞洲移民打開了大門;20世紀90年代通過的《移民法》,增加了與工作相關的綠卡發放數量。這些政策變化的結果就是美國吸引著全世 界人才,并直接反映在美國的諾貝爾科學獎獲獎數量上。從1960年至2013年,美國有72名移民科學家得獎,占美國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的1/4左右。
《中 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藍皮書指出,移民已成為美國科研不可或缺的力量。藍皮書研究發現:外國出生的人口只占美國總人口的14%,而他們獲得的美國 創新專利卻占了總量的1/3。在美國的7大頂級癌癥研究中心中,42%的研究人員出生于外國,其中得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癥研究中心的移民科學家比例高 達62%。在教育領域,2011年,美國大學電子工程專業的全日制在校研究生中國際學生占71%;2011年,美國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國際學生占65%。在 美國科學與工程領域擁有博士學位的就業者中,外國人比例從1993年的23%增至2010年的42%。
中 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研究發現:在創業方面,移民表現尤為突出,移民創建了美國1/4的高科技公司。中國、印度和韓國是向美國輸送移民創業家的前十位 的主要國家。美國市值前50名的上市公司中,有近一半是移民創建或共同創建。而在硅谷,36.4%人口出生于國外, 1/3初創企業是印度裔美國人創立。
《中 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藍皮書援引英國《英中時報》報道指出,每7家英國企業中就有1家企業屬于移民企業家。來自155個國家的海外移民在英國創辦 了企業,創業者人數接近50萬。倫敦約有19萬移民企業家,遠比伯明翰(1.9萬人)、貝爾法斯特(1.7萬人)多。由于倫敦占據了多數的移民企業家資 源,其獲益也多,其移民企業的數量為18.8萬家,約為伯明翰的20倍。
(2)中國需要進一步開發“移民紅利”
由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編寫、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于2015年3月19日在北京發布。根據藍皮書研究,中國需要進一步開發“移民紅利”。
《中 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藍皮書根據國家外專局的統計指出,2013年,境外來中國大陸工作的專家為61.2萬人次,比2011年(52.9萬人次) 增加8.3萬人次。2004~2013年,外籍高層次人才及家屬4600多人取得中國“綠卡”。自2008年中國啟動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來,至 2014年5月,有1306外籍人才及其家屬以及各部委和省級人民政府推薦的高層次人才,獲得中國“綠卡”。藍皮書認為,外國高層次人才在科研、教育、產 業創新等各個領域,在推動“中國創造”,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方面積極發揮作用。
藍 皮書主編、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主任王輝耀博士認為,我國外籍人才的比例還是比較低。據聯合國估計,2013年居住在我國境內的外籍人員共 84.85萬人,占我國人口的0.06%,基本上為全世界低水平,遠低于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平均水平10.8%,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2%,甚至低于發展 中國家的平均水平1.6%和不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1.2%。
中 國與全球化智庫(CCG)指出,外籍人在中國的流動也有待提升。2013年,外國人入出境中國共5251萬人次,比2012(5435萬人次)、 2011(5412萬人次)均有所下降,降幅為3%~4%。而2013年,中國內地居民出入境達1.95億人次,為外國人入出境人次的3.7倍,自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每年都在增長,比2009年內地居民出入境9491萬人次增長了106%。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建議,過去三十年,我國依靠破除限制國內人口流動的戶籍、身份等障礙,收獲了國內2億多城鄉人口流動的紅利;隨著我國越來越成為具有國際吸引力的移民目的國,中國應該進一步開放國際人才流動,開發世界“移民紅利”推動未來30年的發展。
10.《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指出——中國吸引海外人才的政策成效明顯
3月19日上午,由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編寫、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在北京發布。藍皮書認為,中國吸引海外人才的政策成效明顯。
《中 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藍皮書指出,隨著我國經濟環境的不斷改善,以及我國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各類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的計劃、政策的出臺,海外高 層次人才回流或者來華效果明顯。截至2013年年底,我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144.48萬人,其中2013年有35.35萬留學人員回國,同比增長 29.53%。2013年“千人計劃”達4183人,同比增加861人。2013年,公安部批準1402人獲得“綠卡”,比2012年的1202人增長 16.6%,自2004年中國實施綠卡制度至2013年,獲得綠卡人數達到7356人。
中 國與全球化智庫(CCG)引用國家外專局的數據指出,2011年中國政府啟動實施“外專千人計劃”以來,有242名外國專家享受有關政策和待遇在華工作, 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江蘇、湖北、浙江等發達地區;涉及工程材料、生命科學、環境、信息等專業領域。“外專千人計劃”專家在出入境、居留、醫療、保險、 住房、稅收、薪酬等方面的保障政策逐步落實。
11.《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指出——海外僑胞有助于推動“一帶一路”戰略
3月19日上午,由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編寫、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藍皮書在北京發布。藍皮書研究指出,需要關心海外僑胞的利益,發揮其作用助推“一帶一路”戰略。
《中 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藍皮書認為,“一帶一路”是中國在新常態下,走向世界,助推世界和平發展合作的重要發展理念。從北京到經莫斯科到北歐、從北 京經中亞到歐洲大陸,從東南沿海經東南亞、南亞到非洲大陸,“一帶一路”貫穿整個歐亞非。從歷史上中國移民的走向來看,“一帶一路”正是華人走向世界的 “路線圖”,兩千多年前中國人從長安出發經中亞走向歐洲,走出了“陸上絲綢之路”;從東南沿海沖破重重的巨浪“下南洋、走西洋”,開辟了“海上絲綢之 路”。
《中 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研究指出,據統計,目前居住在東南亞的華僑華人約占海外6000萬華僑華人的四分之三,以泰國、印尼、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居 多,而這些國家正是我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主力軍。同時,改革開放后出去的934萬國際移民中,有大部分在北美和歐洲,近年來隨著中國企業國 際化的推進,中亞和非洲的中國國際移民也在增加,他們已成為加強中歐、中非聯系的橋梁和紐帶,將會在我國未來的“一帶一路”戰略中扮演著重要作用。
《中 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藍皮書認為,中國的新華僑華人從業更加多元,經濟科技實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逐步融入當地主流社會,政治社會地位有所提 高。這部分人才的自身素質和特點決定了他們對于中國軟硬實力的轉換具有獨特的作用。他們既是國家“硬實力”的載體,如投資經商、創新創業等經濟活動;也是 國家“軟實力”的載體,如傳承和傳播中華文化。他們在促進新興產業發展、引導外資進入、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去”實現國際化、推動中外科技、文化交流、講述 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和開展公共外交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中 國與全球化智庫(CCG)專家認為,“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離不開國際人才的支撐。而“一帶一路”涉及的國家和地區的華僑華人,他們在推進“一帶一路” 過程中具有天然的優勢。首先他們具有中華血統,對中國具有一定的“母國”情懷;其次,他們在國內都有親屬,相對了解中國文化,更容易融入中國社會,認同國 內價值觀。再次,他們中很多在中國還有產業基礎,而且熟悉當地文化、環境、法律,甚至在當地也創立了企業,可以成為“一帶一路”推進的重要節點。因此,中 國應該積極發揮這一海外移民群體的優勢,鼓勵并積極創造條件讓他們參與“一帶一路”的建設。同時,應以更開放的眼光和廣闊的胸襟,設立相應的途徑,維護海 外僑胞的合法利益,讓他們感受到來自祖國的關心和幫助,從而更自覺地為祖國做出貢獻。
12.《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指出——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移民體系,開發好國際移民紅利
2015 年3月19日,由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編寫、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發布會暨中國國際移民研 討會在中國社科院報告廳舉行。該領域知名專家學者、行業協會專家、業界人士及各界精英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移民發展新動態、新問題和新方向、新趨勢。
《中 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藍皮書及與會專家指出,要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來華人才移民體系,開發好國際移民紅利。隨著中國日漸成為具有吸引力的移民 目的國,建立由簽證、綠卡、入籍等政策構成的系統的人才移民政策體系,開辟來華移民的新時代,開發好國際人才來華的紅利,將成為未來30年中國發展的重要 引擎。通過移民體系吸引人才,體現的不只是一個身份、一張護照,還有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一個國家的機會和夢想,以及一個國家給予公民的尊重、機會、保障和 福利,也是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的基礎。
藍 皮書主編、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任(CCG)王輝耀博士認為,目前我國主要采用外國人在中國就業、外國專家在中國工作、留學生回國和在華留學生、外國人在華 永久居留申請等多種制度并立的行政管理模式,相互之間并沒有銜接,不成體系。所謂系統的人才移民體系,即由簽證、綠卡、入籍等構成的遞進的政策體系,這一 體系規范了國際人才的進入、工作、居留、成為公民的各個環節,是一整套引進、選拔、評估人才的招募機制,是世界各地頂尖人才來到中國尋求發展、發揮作用、 做出貢獻并且安家扎根所的基本保障和配套政策。其中,簽證應對的是短期人才需要與流動,以及人才環流的行為,避免非長期需要的人才留下來成為負擔;綠卡和 入籍制度,則是歡迎長期需要的人才以及杰出人才永久性地流入并終歸化為本國人才。
《中 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藍皮書建議移民體系建設的重點,一是加快來華留學簽證與工作簽證的銜接,從制度上放開留學生畢業在華工作的限制,設計來華留 學畢業生在華尋找工作的臨時簽證,以及臨時簽證與工作簽證的轉換,暢通“在中國找工作——獲得簽證——申請綠卡——入籍成為中國人”的路徑,留住來華留學 生的優秀人才為我所用;二是加快研究制定《投資移民法》和《技術移民法》;三是設立專門的移民事務管理機構;四是完善經濟移民制度,放開投資移民和技術移 民;五是完善包括非常規移民、親屬移民等相關移民制度。
13.《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指出——美國移民改革計劃將對中國帶來挑戰,我國應積極探索技術移民事業,加強引進國外智力
(1)美國移民改革計劃將對中國帶來挑戰
3月19日上午,由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編寫、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在北京發布。根據藍皮書研究,美國移民改革計劃將對中國帶來挑戰。
2014年12月,美國白宮新聞秘書辦公室闡述了奧巴馬移民法案的具體情況。其主要內容包括:
(1) 新設“投資”移民簽證(投資創新企業、初創公司和技術),允許相應數額資金支持或在美收入的創業家們在美國創立并經營企業,若該企業穩步增長并為美國創造 新的工作機會,則創業者有機會獲得美國永久居留權。EB-5投資移民的綠卡名額將由每年約10000份增加至約14000份。H1B簽證限額將從 65000份提高到 115000份;H1-B簽證持有人的配偶將能夠在美國合法工作;而且H1-B雇員享有60天的換工作過渡期。
(2)取消部分職業移民種類的名額限制,取消國家年度名額限制。將在140000份職業移民年度限額中免除STEM專業博士和碩士畢業生,從美國高校STEM專業畢業的國際留學生將可直接申請綠卡。
(3)允許2011年12月31日入境的符合條件的非法移民獲得“注冊臨時移民”以合法工作和出入境。同時將為符合條件非法移民提供比以往更快捷的五年入籍程序。
(4)免除注冊臨時移民的配偶和未婚子女的年度名額限制,與公民的配偶和子女同等對待。
《中 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藍皮書認為,該法案的通過,將有助于美國保留住發展中在當地的優秀人才。2013年有約10.2萬個亞洲出生的外籍人士通過 職業移民申請獲得綠卡。當前申請條件下,申請排期長的為印度人和中國人。截至2014年11月1日,在等待職業移民綠卡的申請者中有超過7.8萬人來自 亞洲,主要來自印度、中國和韓國,此次改革將極大地減少包括中國在內的申請者的等待期。
藍 皮書主編、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主任王輝耀博士認為,調整后移民法案對在美的中國、印度、韓國、日本、臺灣和越南等國的STEM領域國際留學生提供 更多申請綠卡的機會,目前中國是美國第一大留學生來源國,在美就讀的27.4萬學生中,STEM領域的學生占37%,意味著有超過10萬的在美中國留學生 畢業即可獲得美國綠卡。同時,移民法案的調整也將使得目前在美國的130萬亞裔非常規移民更加便利和快捷地入籍美國;也使得約有180萬亞裔親屬移民申請 人更快地獲得與家人團聚的機會。
(2)我國應積極探索技術移民事業,加強引進國外智力
《中 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藍皮書副主編劉國福教授指出,隨著中國的迅猛發展,中國面臨的外國專家,乃至華僑華人、僑民、難民、非常規移民等國際移民方 面的問題越來越多和越來復雜。解決這些問題,無論是法學、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民族學等單一學科,外國專家、公安部門、僑務部門、民政部門、外交部門 等單一部門的力量都很難勝任。技術移民事業應運而生。技術移民事業是黨和國家堅持和擴大對外開放,吸引人才和資金,維護非傳統安全,增進國際流動人員融 合,保障國際流動人員合法權益的一項綜合事業。當技術移民成為一種事業以后,便有了完善的組織機構、法律、規章制度、人員責任等,從而使其具有組織的嚴密 性,活動的系統性,人員的規范性,評價的制度性,時間的秩序性等。
劉國福教授認為,加大引進國外智力力度,需要積極探索技術移民事業。探索技術移民事業,要認真規劃技術移民工作格局,健全技術移民管理體制,推動政府部門技術移民治理的法治化和服務化。
劉 國福教授建議,我國應盡快推進技術移民立法工作。技術移民法推廣于21世紀初。近10多年,英國、[iii]新加坡、法國、德國、日本、、臺灣地區、香 港地區等國家和地區紛紛推出自己的技術移民法。中國必須在世界各國的移民法競爭中占得一席之地,否則,引進國外智力將在法制環境競爭先失一籌。
14.《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指出——移民融入問題越來越引起移民接收國的關注,我國應加強移民融入服務和非常規移民的管理,提升國際形象
(1)移民融入問題越來越引起移民接收國的關注
3月19日上午,由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編寫的、社科院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在北京發布。根據藍皮書研究,移民融入問題越來越引起移民接受國的關注。
藍 皮書研究發現,移民占發達國家總人口的比例大多超過10%,如美國為14.3%,加拿大為20.7%,英國為12.4%,德國為11.9%,澳大利亞為 27.7%,新加坡為42.9%。移民對這些國家的作用日益受重視,“移民后時代”的移民融入問題,也成為這些國家的關注重點。新加坡在2009年4月建 立了國民融合理事會,推動和促進新加坡人、外來新移民以及外國人三者之間的融合。法國總理埃羅于2014年2月提出了“支持移民融入與防止歧視綱領”的計 劃,內容涉及幫助移民學習法語,防止移民歧視等28條措施。并設立融入的“部際代表”職務,負責內政部、教育部、就業部等部門工作的協調措施的執行。 2014年,美國部分大學也開始推出了面向中國學生的“移民橋梁計劃”(IU Immigration Bridge Program),幫助中國留學生快速融入美國社會、幫助他們畢業后就業等。2010年12月,德國柏林出臺《融合法》,為移民參與社會事務提供法律基 礎。
表 主要國家及地區移民數量及移民占總人口比例
國家或地區 |
移民數量 |
移民占總人口的比例 |
美國 |
4578.51 |
14.3 |
俄羅斯 |
1104.81 |
7.7 |
德國 |
984.52 |
11.9 |
英國 |
782.41 |
12.4 |
法國 |
743.91 |
11.6 |
加拿大 |
728.41 |
20.7 |
澳大利亞 |
646.86 |
27.7 |
西班牙 |
646.66 |
13.8 |
意大利 |
572.15 |
9.4 |
印度 |
533.85 |
0.4 |
中國香港 |
280.48 |
59.2 |
日本 |
243.72 |
1.9 |
瑞士 |
233.51 |
28.9 |
新加坡 |
232.33 |
42.9 |
韓國 |
123.22 |
2.5 |
新西蘭 |
113.28 |
25.1 |
中國 |
84.85 |
0.1(0.06) |
巴西 |
59.97 |
0.3 |
(1)我國應加強移民融入服務和非常規移民的管理,提升國際形象
2015年3月19日,由中國與全球化智庫 (CCG)編寫、中國社科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發布會暨中國國際移民研討會在中國社科院報告 廳舉行。該領域知名專家學者、行業協會專家、業界人士及各界精英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移民發展新動態、新問題和新方向、新趨勢。
藍皮書研究及與會專家指出,需要加強移民融入服務和非常規移民的管理,提升國際形象。
隨著中國在非洲的人員的增加,非洲人民對中國的印象開始發生變化,大量非洲人為中國所吸引,到中國來發展。由于廣州等地的氣候與非洲相近,數十萬非洲人集聚廣州。
藍皮書指出,大量外籍人士(包括大量非洲非常 規移民)進入中國,在為繁榮經濟、促進中國城市國際化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給城市管理、社會穩定以及安全環境帶來了挑戰。《中國國際移民報告 (2015)》建議我國應該正視國際移民帶來的這一挑戰。我國雖然還不算發達國家,但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越來越多的貧窮國家的移民將進入境內。因此,藍 皮書建議:
其一,正視移民給社會管理帶來的挑戰與風險,從思想觀念和制度安排上,對外來移民及時做出相應的準備。
其二,對于合法、守法的外籍人士,以服務為主,創造良好的環境,提供便利,增進國內公民與移民的相互理解,使其能盡快融入我們的社會,消除文化隔閡與排外情緒。
其三,借鑒國際經驗,依法管理“三非”人員。 治理“三非”外國人員和歡迎國際化人才并不矛盾。可借鑒其他國家處理“三非”的經驗,分階層對待“三非”人員,對工作時間短的“三非”人員依法遣返回國; 同時加快完善外籍人才的管理,減少“運動式”地打擊“三非”的活動,加強常態性管理。
相關推薦閱讀